ENGLISH || 中文

南管,又稱南曲、南樂、郎君樂,是屬於閩南地方流傳的民間音樂,相當典雅婉約,不過,現代人投入學習南管的人已越來越少了!有鑑於此,成立已十三年有餘的東港鎮海宮南樂社,為了使民間傳統曲藝得以薪火相傳,近年來不斷地致力於長期性推展傳統曲藝的工作,對於利用社區資源、推展社區文化活動,也是不遺餘力。目前台灣各地民間音樂皆不傳習。因南樂甚難,屏東縣東港鎮海宮為傳承此一千年古樂,特別於民國八十三年創設南樂社。南樂曲調飄逸典雅。具有「清商曲」的魏晉遺風。

鎮海宮南樂社的南管研習,是一項長期推展的研習活動,老老少少在鎮海宮內沈醉於古樂的彈唱之樂;研習的內容有琵琶、三絃、二胡、簫等約十種樂器,鎮海宮南樂社為鼓勵地方社區的人士踴躍參與,學員的樂器及教材一概由南樂社免費提供,對於推展社區文化活動、提昇社區生活內涵,以及保留傳統音樂的貢獻,著實值得鼓勵與肯定。

鎮海宮創設南樂社前,有一個「東港鎮鎮海宮南管小唱」社團,而「南管小唱」的成員不定期練習與演唱,因為東港鎮東隆宮每逢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在祭典期間在代天府「侍王」與「宴王」時需演奏南樂,所以「南管小唱」成員也擔任代天府的「侍王」與「宴王」時的演奏,因而地方人士相當重視南樂,不敢輕忽,因緣於此,乃能絲竹共響、弦歌不輟,保存此一個優良文化傳統,要感念許萬春先生、洪排先生、老賞先生等諸位鄉賢前輩的苦心孤詣,才能薪火相傳。回想起幼童時代,在鎮海宮廟埕前聆聽老前輩在沒有文字、樂譜下,手中拿著簡陋的樂器拉奏,一字一句的口耳教唱,每一首樂曲的腔調,或激昂、或婉約,將早期的文化與生活注入傳統的音樂,那情景至今彷彿歷歷在目,且餘音繞樑,但是因時空因素的轉變,電視走入家庭,西洋文化的引進而對傳統文化包括音樂的衝擊,加上南樂名家前輩凋零,有意研習南樂者不多,因而使有一千多年傳統的南樂逐漸在東港地區式微了。

鎮海宮在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間承辦「鎮海宮文化祭」的大型文化活動,加入一場「南樂演唱」,結果深獲地方人士的激賞與迴響,在鎮海宮管理委員會中,全體委員重視「緬懷、傳承、創新」理念,一致決定設立「東港鎮鎮海宮南樂社」,且獲熱心人士孫新興先生的贊助、屏東縣政府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的協助。南樂社在創社後,因為主客觀條件不佳,包括經費的短缺、研習人員的不足、曲調學習的難度等,幾乎使南樂社舉步維艱,但在創社成員的共識與堅持,加上在困難過程中感受鎮海宮主神 蘇府七代巡等神明的無形神靈相助,終於使南樂社獲致轉機,繼續再免費招收團員教導南樂。

鎮海宮南樂社充分明白「若要好功夫、就要有好師父」的名言,所以在創社初期即特別禮聘南樂名師卓聖翔先生與林素梅小姐,專程前來東港利用晚間指導南樂樂器的彈奏與曲調的唱腔。同時也陸續舉辦「漢唐樂府」豔歌行等多次南管演唱活動,而且每年舉辦一次南樂社成果發表會,免費歡娛愛好南樂的人士,也鼓勵學員的學習意願與興趣,卓聖翔與林素梅兩位老師的教導奠定了南樂社學員研習南樂的良好根基,學員也逐漸增加,也擴及社會各階層,因為南樂社的每週練習與成果發表會關係,更增加了許多愛好欣賞南樂的人口。

八十九年南樂社再禮聘台灣南樂耆宿蔡清源先生前來教導,因蔡清源先生研習南樂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曲藝精通,又熱心教學,讓學員的學習意願更高,進步加快,在這兩年的成果發表會後,都獲很好的稱讚與肯定。

民國九十一年四月蔡清源先生因個人因素離開,鎮海宮南樂社再聘定居在台北的大陸福建省籍南樂名家傅妹妹小姐前來專心教導南樂。傅妹妹既是演奏琵琶樂器的名家,又是演唱高手,在同年十月九日晚間的南樂社成果發表會中公開演唱,獲得熱烈掌聲。

南樂社至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了,目前為屏東縣唯一一個南樂社,也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南管樂社,在數十年的表演及練習,鎮海宮南樂社已是一個成熟的樂團,期昐能招生更多傳承人員,生根展葉,花果燦然讓傳統文化的南樂音樂的根不斷茁壯,成長,再唱千年!